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今天的主题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我们请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先生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许省长一起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先生,副省长胡广杰先生,副省长方伟先生。
下面先请许省长介绍情况。
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 许昆林: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儿和大家见面,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要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各位长期以来对江苏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江苏“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江苏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抓住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做强有活力的外贸,担当好“勇挑大梁”政治责任。二是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建好用好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三是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五是扎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即扬子江城市群以及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升辐射带动力。六是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更高水平实现“民生七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每到关键时期,每逢重要节点,总书记都亲自为我们把脉定向、指路引航。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为我们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宏伟蓝图,不仅指引江苏全面小康建设,更引领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2020年11月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2023年3月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7月嘱托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总书记对江苏的要求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着眼点都是现代化建设,指向都是高质量发展,责任都是走在前列、多作贡献。全省人民满怀感恩之心、汇聚奋进之力,一笔一画把“强富美高”新江苏从“大写意”绘制成“工笔画”。
在“经济强”上,十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从2014年的6.51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82万亿元,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5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在“百姓富”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2万元增加到5.2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0∶1降至2.07∶1,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村均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230万元。在“环境美”上,在经济总量接近翻了一番的同时,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6.4%、30.9%左右,连续3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藻情创16年来最好水平。在“社会文明程度高”上,13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庄经验”影响广泛,高质量发展成果在江苏浇灌出绚丽的社会文明之花。
各位媒体朋友,“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承载着总书记对江苏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彰显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在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画卷上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谢谢。
陈文俊:
谢谢许省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许省长您好,刚才您也提到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和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请问,下一步江苏将如何挑起大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谢谢。
许昆林: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我们确定了经济增长目标是5%以上,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去年江苏经济增长是5.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量都占全国的1/10,对全国发展贡献进一步提升,今年我们希望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势。我们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重中之重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投资、外贸,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努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023年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34.1%,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44.6%,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投资占比是66.5%。我们十分注重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大抓产业投资项目、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前两个月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6%,比全国平均高2.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就是民间投资增速扭转了2022年6月份以来低水平增长的情况,今年前两个月增长5.6%,这说明全社会对发展的信心、投资的信心在增强。国家正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也是投资非常大的新增长点,我们排摸了一下,今年江苏全省设备更新需求达9000亿。为此,我们已经出台了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制造业相关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省级财政给1个百分点的贴息,我们鼓励市县两级再给予1个百分点的贴息。第一批先贴300亿的规模,如果很快落实了我们再增加。
二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基础性作用,去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8%。我们省级财政已经连续2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来开展绿色节能家电促消费的活动,效果都不错,今年准备继续开展,前3个月累计举办了2600多场消费促进活动,发放惠民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春节期间江苏的文旅市场也比较火,文旅部门统计消费额占全国的11.2%,位居全国第一。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我们排摸有700亿元左右,正在抓紧制定汽车、家电、家居换新支持政策和清单,组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活动,努力让消费场景多起来、人气聚起来、市场旺起来。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6.1%,高于全国平均0.6个百分点。
三是做强有活力的外贸。去年前三季度江苏进出口不及预期,为此我们深入分析、找出症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稳住国际市场份额。四季度我们连续三个月正增长,而且当季增长7.3%,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跨境电商发展是江苏的一个短板弱项,去年我们制定了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织跨境电商培训会,效果还是不错的,全年增长了13.4%,今年我们要力争培育110个以上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5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我们还推动了苏豪集团等5家省属贸易企业合并重组,重组后企业进出口总额超过110亿美元,目前正在扩大全球贸易布局,争取更多贸易增量。今年我们要努力实现外贸进出口正增长,今年前两个月外贸进出口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
总之,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和经济大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翼、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同时也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请问江苏如何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经济大省的辐射带动力?谢谢。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马欣:
一直以来,江苏充分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产业特色优势,以“点”促“链”,以“链”带“面”,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互动,塑造更多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新优势,努力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贡献。我们重点抓好“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一中心”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比如说,我们创新成立的江苏产业研究院,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产业,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创新科技攻关组织方式,采取“拨投结合”,十年来累计承担企业委托技术研发服务超过2万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任务5000项、培育新型创新主体1350家,形成了以科研促产业、以产业带科创的良性循环。
“一基地”就是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制造业发达,规模约占全国的1/8,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助力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突破,以徐工集团的汉云公司为例,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装备制造等80多个专业领域,通过“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工业互联的“乘数效应”,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一枢纽”就是发挥区位、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叠加优势,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支持企业更好“走出去”,带动产业加快“引进来”,让国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在江苏集聚、配置,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接,更好发挥对区域发展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谢谢。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也注意到,江苏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专门聚焦了产业科技创新。我想问一下,围绕这个方面,江苏应该如何持续发力?谢谢。
江苏省副省长 胡广杰:
谢谢您对江苏的关注。我们聚焦产业科技创新这个主攻方向,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这个目标定位,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两篇大文章,形成以科技创新策源、产业组织先导和资源要素配置三大功能,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作出江苏的贡献。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更高效地转化科教资源。江苏的科教资源得天独厚,高校、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队深化战略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布局在江苏、发展在江苏、成果转化在江苏。如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立18年以来,以科技创新引领纳米产业的创新高质量发展。当前,纳米产业规模约占全国30%左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等功能性材料领域应用在全国是领先的。我们将全力服务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建国家区域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
二是更有力地做强优质企业。江苏企业有较强的“科创基因”,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板上市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我们培育的147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4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主导产品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比如,南京一家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多年来保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伺服系统、控制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4年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我们还将持续深入推进“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构筑起有200家领航企业、1.5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和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强大“创新矩阵”。
三是更有效地聚合创新人才。江苏现有研发人员117万人左右,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在苏创新创业。我们将用好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力培育储备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省基础科学中心,探索实践“应用基础研究特区”,种下更多产业创新的“种子”。同时,我们要更大力度地高水平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选聘一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营造好引才育才聚才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竞相涌现、各尽其才。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江苏有先进的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能否结合江苏的工作实际,谈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谢谢。
许昆林: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总书记赋予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对江苏来说,既是重大责任,也是光荣使命。我们将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首先是抓基础研究。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省财政今年新设立一个专项,就是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今年规模达到24.8亿元,重点支持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开展一些重大基础研究。目前,我省获批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经达到35家,我们还在积极争取今年突破40家。今年还将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高水平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三个研究中心,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根植“从0到1”的原创力策源力。
二是抓产业升级。一方面,我们将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制高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着力巩固扩大传统产业优势。苏州有一家传统的铸造企业,通过大数据决策分析、智能化改造等,智能铸造示范车间自动化的程度超过90%,产品定制的周期从7天减少到半天,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221%,同时还牵头建立了铸造产业园,引领链上中小型传统铸造企业绿色化转型。
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去年我们专门制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现在总数达到5.1万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95家,有效期内累计1474家。我们还将研究出台一批增量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能够达到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只有企业创新抓好了,全要素生产率才会大幅度提升,才能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江苏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请问江苏下一步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将有哪些新的探索?谢谢。
江苏省副省长 方伟:
我们常说江苏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开放是江苏的鲜明标志。现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关键词是三个。
第一个关键词是“枢纽”。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向西,我们的班列可以直达欧洲,目前开行的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是24条;向东,我们的货轮可以驶达全球各大港口,每年有超过全球2.6万艘货轮进入到江苏。江苏已经成为日韩、东南亚国家、中亚乃至欧洲贸易的中转站。江苏是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6个行业营业收入都超过了万亿元。“新三样”出口规模占全国的18.4%、总量居全国第一,是国内外许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接点。江苏市场规模巨大,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总额近10万亿元,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过35亿吨,其中,外贸进出口货物量达到6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5和1/8。所以,江苏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点和融通点。依托这些,我们将大力扩内需、促开放,加快打造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第二个关键词是“双向开放”。过去江苏开放主要是向东,以出口贸易、引进外资为主。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内外联动、东西互济、进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目前,全省外贸依存度40.9%,特别是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已经达到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基本相当。同时,开放园区是江苏推动双向开放的主阵地,全省15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80%的外资和80%的外贸进出口。像县级市昆山,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外贸进出口占全省1/7。苏州工业园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今年正好是设立30周年,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五年来,累计形成自主创新379项,正在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和数据跨境流动,以及外籍人士便利化探索试点,进一步发挥好引领作用。
第三个关键词是“世界聚合力”。江苏对外交往活跃,与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63个友好城市,总量全国第一。江苏也是外商投资最密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省现有4.3万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中有超过400家在江苏投资。近年来,外资企业不断提升投资能级,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江苏的坚定看好,累计设立395家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93家外资研发中心。像县级市太仓,集聚了超过500家的德资企业,成为德企之乡。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大制度型开放创新,在江苏更多汇聚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塑造江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刚才许省长提到了,江苏有轻工、纺织、化工等传统的优势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在产业升级上也面临体量大、转型难度高等各方面的挑战。请问下一步如何统筹推进这些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在新兴产业的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方面我们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谢谢。
胡广杰:
谢谢您的提问。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有6个行业规模已超万亿元,拥有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船舶海工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我们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深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把这一“看家本领”练得更加强劲、更有韧性。
一是让我们的传统产业“发新芽”。我们以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省财政专门安排2亿元奖补资金启动实施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接下来以落实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契机,实施工业企业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设立技改项目专项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先进产能的比重持续提升。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这一制造业改造的重要举措,省财政每年12亿元专项资金,各市县40亿元用于这项工作的贷款贴息支持,目前已实施改造项目约5万个。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启动实施全覆盖。
二是让新兴产业“长成林”。江苏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以新能源车为例,我省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涵盖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条,动力电池的产销量居全国首位,仅在常州市就覆盖了动力电池生产32个主要环节的31个,集聚了30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像这样的“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在江苏的产业版图上还有不少。我们将持续巩固放大这些集群的优势,发挥总规模超千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引导作用,努力把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让未来产业“快生根”。江苏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初具规模,南京、苏州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内率先突破6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量产技术,生物制造产业营收规模占全国15%左右,氢能产业形成了涵盖“制储运加用”等环节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还将积极开拓人工智能+制造业场景应用,建立“前沿技术-场景应用-先导区”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在抢占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塑造新优势。谢谢。
长江日报记者:
江苏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我们也知道,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请问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进程中,如何抓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的稳产高产的?谢谢。
马欣:
大家都知道,江苏工业强,其实江苏也是一个农业强省。这里给大家报两组数据:第一组,我省粮食面积连续14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了759.5亿斤,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居主产省第一。第二组,我们以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的自给、还有调出余地。对这点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做到这一点,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良田保粮”。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高标准农田,“十四五”前三年,全省各级财政共计投入280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17万亩。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我们建成了高标准农田4280万亩,占比达到80%。今年起,我们还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管,主要摸清数量、质量、产能、生产经营状况等,实现所有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
第二,突出“科技增粮”。推进种子和农机关键技术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2.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十四五”以来,我们14个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名录,占全国的11%,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第三,确保“有人种粮”。在全国率先探索培育了“新农人”队伍,成立了“亚夫新农人学院”,着力培养一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队伍。近年来,我们涌现出了“全国种粮先进个人”魏巧等一批典型代表,带动了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今后,我们将实施粮食单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全要素一体优化,精准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品种提产措施,力争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
我了解到,去年太湖水质指标达到了200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请介绍一下江苏推进太湖治理的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谢谢。
方伟:
大家都非常关心太湖、关注太湖,“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江苏责无旁贷。2007年以来,我们省级财政累计投入34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及全社会投资超过3000亿元,实施各类治太项目接近8000个,通过15年的努力,太湖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从监测数据来看,去年太湖的总磷、总氮浓度、水华发生、蓝藻发生次数和蓝藻最大面积,这些指标都是2007年以来最好的。比如像总磷,去年是0.052毫克/升,总氮是1.09毫克/升,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8%和61%。生态环境部去年上半年首次把太湖评为“良好”湖泊。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力争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太湖的生态环境发生质的变化,把太湖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
湖泊治理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太湖又是一个大型浅水性湖泊,太湖流域人口密集、城镇密集、产业密集,江苏太湖区域占整个江苏国土面积的20%,承载了30%以上的人口和4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这样一个地区开展湖泊治理,其难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太湖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新一轮治理中,我们坚持“点线面”结合,把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在水里下“绣花”功夫,在岸上下更大功夫。我们过去讲,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所以紧盯流域40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溯源整治,一体推进产业转型、污染减排和生态修复。我们去年在无锡宜兴、常州滆湖、洮湖区域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4500多家,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1500多吨,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万多亩。突出“加减法”同步,一手控增量、减存量,在流域对20282家涉磷企业建立“磷账本”,城市污水收集率以每年5%的速度加快提升,累计实施生态清淤4900万方,相当于再挖了70个扬州瘦西湖。在新一轮治理中,我们还将继续清淤3000多万方,有效削减污染负荷;一手扩容量、增绿量,实施退圩还湖,建设环湖湿地,培育“水下森林”,持续扩展生态容量。迈向“人湖城”共荣,以太湖之美增色“水韵江苏”、支撑绿色发展,用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先进的发展质态,诠释新质生产力的“太湖之光”。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接续努力,太湖治理一定能够为“浅湖深治、大湖永治”积累经验,树立起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谢谢。
央广网记者:
我们知道,江苏省江河湖海兼具,既有像扬州古运河这样历史悠久的水运通道,也有像太仓港这样的外贸大港。请问,下一步江苏省将如何发挥江河湖海兼具优势,进一步做好水上运输的文章?谢谢。
许昆林: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看看地图,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运优势得天独厚。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水运江苏”建设工作推进会,从今年开始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水运的成本是比较低的,相当于铁路的1/3,公路的1/7,而且更加绿色。现在我们推进“水运江苏”建设恰逢其时,重点是抓好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
一是内河航道建设。江苏内河航道里程2.4万公里,占全国1/5,总里程、航道网密度、高等级航道里程均居全国之首。我们正在把二级航道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现在三级航道通行1000吨以内船,二级航道2000吨级船可以畅行。京杭大运河在江苏南北穿过,我们首先要把京杭大运河全线实现二级航道等级,大力推进铁水、公水多式联运协同发展,打造“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到2025年二级航道及以上要接近1100公里,形成长江干线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二级航道“十字形”主轴,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京杭运河江苏段。我们刚开始推进“水运江苏”建设,淮安、宿迁等内陆城市已经受益了,我们的产业纵深就可以从沿江沿海向内地延伸,一大批产业项目陆续落地开工,仅淮安在建的百亿级产业项目就达12个。
二是长江和内河港口建设。长江江苏段承担着超过长江全线70%的货运量,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钻石航区。太仓港作为长江第一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04万标箱,连续14年领跑长江,昔日的小江港已经成为如今的大枢纽。我们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放大“沪太同港”“甬太联动”,尽快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千万标箱,促进从“物流港”向“物贸港”转型,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北翼和长三角多式联运示范样本。
三是沿海港口建设。连云港拥有江苏唯一的30万吨级航道、全国为数不多可停靠40万吨矿石船的码头。我们积极推动与上海港的合作,2023年“连申快航”突破10万标箱、增长近50%;中西部有7个省份和连云港开展“无水港”“出海口”合作,去年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806列、增长10.7%。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港口无人化作业、数字化赋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强化对中西部和陆桥沿线地区的服务支撑作用。中亚地区都很看重连云港,我去年出访,见到他们的领导人,他们说五次到江苏,都去了连云港。谢谢。
陈文俊:
时间关系,最后两个问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
想问民生方面的问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现在正是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请问江苏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呢?谢谢。
方伟: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今年江苏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73万人。江苏历来崇文重教,对人才无比珍惜,在吸引高校毕业生上向来是不遗余力,具体表现在“三个量”上。
一是就业的容量。从去年以来,我们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上发布就业岗位950万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占全国的1/10以上。较大的就业容量为高校毕业生来苏就业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加密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把江苏的就业机会送到广大高校毕业生身边。
二是供给的增量。近年来,江苏既积极壮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传统业态,也大力培育先进产业集群。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比如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苏州的高端制造,苏州、泰州、连云港的生物医药,无锡的物联网和集成电路,常州的新能源等,都创造出大量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附加值高的岗位需求。仅去年以来就筹集发布了超过100万个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让来江苏求职的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各得其所。
三是服务的质量。对高校毕业生来讲,刚刚离开校门,踏上社会,这个时候更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和有温度的服务。江苏各地陆续出台了有诚意、有温度的政策包,比如青年人才驿站、求职面试补贴、生活补贴、人才购房券等。我们将深入对接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持续优化支持政策,为毕业生搭建全周期的成长阶梯,进一步加大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资源供给,让毕业生在江苏能够留得下、融得进。
借此机会,我们在这里向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发出邀请,热忱地欢迎大家选择江苏,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从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各方面优化营商环境。请问,下一步江苏还有哪些有诚意的改革举措来推动持续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许昆林: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江苏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和经济大省,拥有产业技术雄厚、科教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巨大优势,连续五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营商环境是非常综合的,产业配套完善是很重要的,江苏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4.1%、全球约4%,是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以动力电池为例,我省已经实现产业链全覆盖。我走访了很多企业,他们跟我讲,在江苏投资,70%的配套在周边就能完成。资金供应充足,去年我们新增了本外币贷款2.93万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金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今年省市财政、国资联动,组建规模超过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将很快开始投放。人才资源丰富,拥有大学168所,在校生262万人,研发人员超过117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人文环境优良,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正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
一方面打造更有“获得感”的政策环境。去年年初,江苏在全国比较早推出了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2条政策,年中接续推出28条增量措施,采取多方举措为企业减负纾困,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185亿元。今年将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刚才讲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贴息,我们跟银行联手,企业不用申请,银行直接就把政策兑现了。同时要新官理旧账、守信践诺,以对企业的“心中有数”,做到对企业承诺的“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另一方面打造更具“国际范”的投资环境。去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在全国占第一位,今年1-2月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我们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便利度等18条含金量比较高的举措,无锡率先“系统集成”推出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措施,打造出入境、支付、消费、经商工作、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等6个便利化场景。我们也将继续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入实施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让江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最后我也邀请大家,到江苏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江苏、宣传江苏。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许省长和三位副省长,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来源:国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