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3场,邀请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砥砺奋进新时代 走好高质量发展赶考之路”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先生,河北省副省长金晖女士,河北省副省长赵大春先生。

  现在,先请王正谱先生作情况介绍。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王正谱: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河北省委、省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河北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视察河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全省上下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5%,今年一季度增长5.6%,主要指标稳中有升、保持良好态势。

  下面,我从5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是突出创新,着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在河北应享尽享,企业创新意识充分激发。我们组建科技特派团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前列,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总得来说,河北在创新发展中不放弃传统产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我们也要迎头赶上。

  二是注重协调,着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三地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我们与京津联合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超4万家,去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倍以上,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周年,我们以优异的成绩给出了一个较好的答卷。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全面落实中央一揽子特殊支持政策,首批疏解的中国星网、中化、华能、中矿4家央企总部,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4所高校雄安校区建设全面提速,北京援建的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宣武医院“三校一院”开学开诊。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行,千家中关村企业、百家科研院所、百所知名高校、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雄安新区的人气越来越旺。

  三是追求绿色,着力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全力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钢铁A级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达37家。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去年旅游人数达到8.4亿人次,“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已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四是厚植开放,着力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我们坚持抓发展从营商环境抓起,连续两年作为“新春第一会”进行动员部署。所有涉企和民生领域审批事项集中进入政务服务大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通率稳定达到98%以上。我们还推行招投标领域“双盲”评审改革,让国企民企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增长,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3亿吨。

  五是深谋共享,着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面对去年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我们及时转移受灾群众,全力抢险救灾,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以赴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预拨付补偿救助资金、预赔付保险资金,确保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去年粮食总产762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我们滚动实施民生工程,提高教育、社保、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近90万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在今后工作中,河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这些。下面,将由我和张成中、金晖、赵大春三位副省长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邢慧娜:

  谢谢王省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雄安新区。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的第7年,请介绍一下7年来雄安新区的建设情况,以及下一步的重点规划。谢谢!

 

  王正谱: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我认为,对河北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大事。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每一个重要时期、每一个关键节点,总书记都为我们把关定向、指路领航。7年来,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正在向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奋力迈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就雄安新区建设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上完成。我们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编制形成了以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总体规划、起步区控规、启动区控详规、白洋淀治理保护规划为重点,综合交通、生态保护、防洪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落实中央支持雄安新区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制定金融、财税、审批等配套实施方案,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城市雏形全面显现。启动区骨干路网全面通车,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雄安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基本完工,互联网产业园、科学园、总部区及4个综合居住片区形象初显。起步区骨干路网全面开工,第五组团北片管廊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雄商、雄忻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速。总的来看,目前新区总开发规模184.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4000多座楼宇拔地而起。

  三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依托4所疏解高校和省内高校以及部分企业,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组建,星网数科、航天宏图等一批产业链企业落户。围绕人才、开放等制度创新,出台顶尖人才、青年人才、大国工匠等16条政策措施,我们称之为“雄才十六条”,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启动实施,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迅速,新区创新的味道越来越浓。

  四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新区行政区划代码、邮政编码和冀X牌照正式启用。京雄两地企业实现跨省市“一键迁移”,社保卡“一卡通用”,107个事项实现同城化办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雄安新区住房制度基本形成,12万多群众喜迁新居。千年秀林加快建设,森林覆盖率由设立前的11%提升到34.7%,白洋淀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新区正成为“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新区的初心使命,着力打造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第一是促疏解。加快首批疏解项目建设,衔接落实第二批疏解方案,抓好标志性项目落地。总之,在雄安新区建设中,我们就是要始终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放松。第二是抓建设。有序推进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塑造现代化城市风貌。第三是谋创新。拓展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推进科创中心等平台加快创新资源导入,持续开展“雄安行”系列活动。第四是优环境。统筹推进白洋淀生态治理,抓好“千年秀林”建设管护,打造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百闻不如一见,特别欢迎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有机会、有时间到河北、到雄安新区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亲身体验一下雄安新区的创新氛围。谢谢大家!

 

  经济日报记者: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河北是全国进步最明显的五个省份之一。请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河北省主要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今年又有哪些新的重点?谢谢。

 

  王正谱: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赵大春副省长来回答。

  

  河北省副省长 赵大春: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河北营商环境的关心关注。今年以来,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步子一直没有停止,主要是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个总目标,持续提效能、抓改革、强整治。

  首先是群众办事更方便。我们提出极简办、智能办、马上办、满意办“四办”目标,把所有涉企和民生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各地政务大厅,同时开通全省一体化线上服务平台,推动办事“只进一门”“一网通办”。我们把全省热线电话进行整合,使用“12345”一号对外,既方便群众拨打,又便于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主动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改进,还能够实时督办,并根据办理情况客观评价部门工作,确保把事情办好、让群众满意。我们还创新打造“惠企利民政策通”平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此外,各级政府还常态化组织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看,河北企业的信心普遍增强,去年平均每天净增企业700多家。

  再一个是市场竞争更公平。对各类主体,我们都一视同仁。一方面,深入实施招投标“双盲”评审改革,全部实现全程网办、盲抽盲评和分散评标,杜绝“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全面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标准、补贴等,坚决拆除“隐性壁垒”,把更多机会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去年6月以来,民营企业中标金额从39%涨到56%,中标数量占比由73%上升到84%;“2023河北省民营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16.43%,资产总额比上年增长27.28%。

  第三个是诚信建设更完善。推动各级政府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引导企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理念。今年2月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河北石家庄市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第10位,特别是县级市、地级市进入各自序列前20的数量,分别居全国各省第1名、第2名。应该说这个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一个是强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增强企业获得感。另一个是不断提高要素支撑水平,让融资渠道更畅通,让供地方式更灵活,让物流特别是算力、数据等新要素成本更低廉。再一个就是深入开展提升执法质量行动,让执法既有尺度又有温度,切实用法治为经营主体保驾护航。谢谢!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刚省长提到了,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10周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中央赋予河北的一项重要任务。请问,河北应该如何抓住这个“牛鼻子”,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谢谢。

  

  王正谱:

  谢谢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张成中副省长回答。

  

  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张成中: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要求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性机遇,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了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一个是继续扎实做好承接疏解工作。建立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协作平台、特色专业平台和个性化平台多点支撑,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雄安新区作为集中承载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集中承载地作用进一步显现。唐山曹妃甸有港口、土地和广阔发展空间,北京有丰富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目前曹妃甸累计承接北京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47个,完成投资1770多亿元,正在与京津共同打造环渤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总体看,河北已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家。我们将继续做好服务保障,让疏解项目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其次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冀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力度持续加大,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河北与京津在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上不断取得突破,2023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10亿元,是2014年的12倍。我们将在这些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与京津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让三地天更蓝、水更绿、交通更便捷、发展更有活力。

  再一个是加快推动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潮白河两岸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继续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引进更多新质生产力项目。大力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持续优化管理体制,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最后一个是不断释放惠及百姓的“协同红利”。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在政务服务、社保、就医等部分领域通用共享,实现了一卡在手、办事无忧。政务服务加快同城化,三地推动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涉企经营事项全部实现“跨省通办”,就拿北三县和通州区来说,以前涉企业务只能在当地办理,现在人在通州,通过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就能与北三县政务服务大厅连线,在家门口就把事办成了。京津冀已携手建设了40个医联体,实现河北设区市全覆盖。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让三地群众享受到更多协同发展红利。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河北近几年连续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下一步有哪些工作重点?谢谢。

  

  王正谱:

  谢谢凤凰卫视记者,下面请金晖副省长来回答您的问题。

  

  河北省副省长 金晖: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河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像记者朋友所关注的那样,我们已经连续多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均如期完成了这些任务,兑现了向人民群众的承诺。比如,我们从2018年开始,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中村改造三项工程列入了民生工程,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79.6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3463个,启动城中村改造1341个,让群众告别了“老破小”,住进了新楼房。又比如,我们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全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近3000万农村居民都饮用上了引江水。在全国率先启动孕妇基因免费筛查项目,有效降低了智力低下和聋哑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今年重点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工程:首先,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成灾后农房恢复重建任务,让受灾群众都能够住上安全的住房。实施口袋公园建设工程,建设或提升一批标准化体育公园和小型体育主题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新去处。改造一批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其次,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对全省中小学生开展全覆盖脊柱侧弯筛查,形成青少儿脊柱侧弯防控工作的“河北模式”。实施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工程,为更多家庭解决“带娃难”。再次,着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全力帮扶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支持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精准助餐服务工程,有针对性地满足残疾人最迫切、最急需的现实需求。同时,我们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底线。截至目前,这些民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顺利实施。谢谢!

  

  新华社记者:

  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是河北工作的一大亮点,请问河北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今年还将采取什么措施?谢谢。

  

  王正谱:

  谢谢新华社记者。盐碱地对河北来讲是在农业方面很重要的工作领域,改造和利用好盐碱地,对于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河北是盐碱地面积比较大的省份,2011年,河北曾经有1068万亩盐碱地,占到耕地的12%。经过十几年的改造,我们采取了农田水利、生物改良等措施,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也说明河北在盐碱地的改造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视察沧州的时候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河北省坚决贯彻落实,一年来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摸家底。主要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田间调查,摸清盐碱地数量、种类以及分布等基本情况。从摸底情况来看,现在还有盐碱地583万亩,主要分布在沧州、张家口和唐山。其次是科技支撑。组建了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治水、改土相结合,达到改良治理的目的,去年我们完成改造提升18万亩。第三是推广良种。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所谓“以种适地”,就是要搞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新品种。所谓“以地适种”,就是要不断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压碱压盐。去年黄骅的旱碱麦已经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第四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开展了13项试点,探索了不同的产业模式和种植模式,去年河北省被列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第五是拓展致富门路。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培育知名品牌,推进产业链发展,努力实现“三赢”,也就是农民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市场能认可的多赢局面。河北省盐碱地产出了很多特色农产品,我们把劣势逐步转化成优势,这些农产品品种很好、质量很好,适合人们食用,走进了北京、天津的一些大型超市。举个例子,唐山和沧州的省级非遗“面花”,用的就是沧州的旱碱麦,这个“面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下一步,河北将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好盐碱地品种研发推广、土壤改良、特色产业带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工作,落实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深挖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去年河北遭遇特大暴雨洪灾,此前河北表示将用两年时间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请问,目前河北灾后恢复工作进展和成效如何?谢谢。

 

  王正谱: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张成中副省长来回答。

  

  张成中:

  感谢记者朋友对河北灾后恢复重建的关心。“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发生后,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抢险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一是众志成城全力以赴重建美好家园。去年完成修缮加固和新建农房16.5万多户,剩余的2.16万户新建农房今年入冬前全部建成。对受灾地区逐户落实取暖措施,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水电路气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恢复。去年秋季所有学生全部按时开学返校。深化城乡环境整治,灾区面貌显著改善。另一个是,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预拨付补助、救助资金,预赔付保险资金,精心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让受灾群众吃下了“定心丸”。落实纾困帮扶政策,推动房屋租金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直达快享,市场经营主体及时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在受灾较重的涿州市,一些受灾小区建起了便民食堂,居民生活有了保障,损毁的农田和大棚也在专家帮助下复耕复种。再一个是,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今年6月30日前,水毁防洪工程能够全部完成灾后重建;受损学校、卫生院、养老院已完成修复重建90%以上,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工。总之,两年内我们能够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工作。

  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抓住国家增发国债重大机遇,统筹谋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项目1210个,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提升河北防洪抗灾能力;今年1月,我们发布实施《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对防汛避险转移全流程进行了规范,为人员转移提供了法治保障。今年2月,我们与中国人保集团等保险机构合作,在全国率先创立综合巨灾险,将全灾种纳入保障范围,并为全省7400多万居民投保了综合巨灾险。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河北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达45.1%,势头良好。请问河北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经验?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王正谱:

  谢谢科技日报记者,这个问题请赵大春副省长回答。

  

  赵大春:

  感谢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下面我来简要介绍一下河北科技创新方面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省研发经费增速居全国第6,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首先是让企业唱主角。我们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同时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全省选派了318个科技特派团,一对一帮扶“小巨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国企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使省属国企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河北省属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这两年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企业“科技基因”显著增强。

  其次是用科技赋能产业转型。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别是围绕河北主导产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比如,河北省钢铁实验室已经聚集了8个院士团队,从材料、工艺到产品开展全链条创新。我们省属企业河钢集团下属的宣钢公司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去年正式投产,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钢铁史上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我们深化与院所高校合作,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比全国高33.7个百分点;超前布局空天信息、先进算力、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已经在张家口建成了29个数据中心,在廊坊布局了很多智算中心,河北全省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在全国排在第四位。同时,我们还创造性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河北各县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第三是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我们致力打造雄安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推出了18个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构建了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等七大创新生态,让雄安空气充满创新味道。另外,着眼破解京津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努力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与京津共同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网,成立两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长效机制,持续拓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内涵,推动京津技术成果就近到自然环境美、营商环境美的河北落地转化,去年我们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810亿元,同比翻了一番,京津虹吸效应正在加速转化为辐射带动效应,这个变化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

  下一步,我们一是要紧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河北区位优势,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发挥雄安新区创新高地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再一个是继续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招引高层次创新团队,营造一流创新生态,进一步提升全省创新活力。第三是实施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河北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人民画报记者: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片了。对于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河北有哪些高质量的文旅资源可以推荐给游客?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游客体验方面又有哪些举措?谢谢。

  

  王正谱: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请金晖副省长来回答。

  

  金晖: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作为河北聚力打造的文旅品牌,既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么近,那么美”,近就近在京津冀基本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这里有京津冀世界级航空机场群,也有秦唐沧三大港口,交通便利、通达四方、连接世界。美就美在河北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壮美、民风热情朴实,河北拥有5A级景区12家、世界文化遗产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数量均在全国前列。

  近几年,我们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格局。来河北,可以去看保定野三坡、白石山、邢台大峡谷,感受太行山的雄山碧水、奇峡怪岩;还可以到正定古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众多传统文化古村落,寻找历史文化的根脉。可以驱车草原天路,感受夏日草原的魅力;在冬奥之城崇礼,可以尽享世界一流雪场的速度与激情。另外,也欢迎大家走进“未来之城”雄安,感受拔节生长的勃勃生机;走进“华北明珠”白洋淀,体验北国水乡风情。避暑山庄、金山岭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更是令游人百游不厌,还可以前往西柏坡瞻仰红色革命圣地,体味历史沧桑,感悟岁月峥嵘。

  这几年,我们聚焦高品质文旅需求,坚持寓文于旅,发展康养旅游等,使旅游成为人民生活中高质量生活的一部分。像秦皇岛阿那亚孤独的图书馆,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演绎着穿越古今的“红楼故事”;邯郸方特国色春秋主题乐园,已经成为研学旅游的首选地之一。此外,沧州武术、吴桥杂技、蔚县剪纸等非遗活化利用的成果,让游客尽享多彩民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京津资源共享,携手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用好冬奥遗产,培育一批旅游新业态,推出一批精选旅游线路。继续实施旅游包车免费通行、“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等政策,大力支持旅行社引客入冀。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五一假期快到了,诚挚地邀请大家,多到河北走一走、看一看,领略燕赵大地的魅力,感受河北人民的热情好客。谢谢!

  

  邢慧娜:

  时间关系,最后两个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

  近些年,河北转型步伐加快,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请问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有哪些计划?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未来将如何调整?谢谢。

  

  王正谱:

  谢谢中国日报记者,这个问题请张成中副省长回答。

  

  张成中:

  感谢记者朋友对河北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河北是传统工业大省,河北产业门类完整、工业体系完备,近年来,我们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超过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7%。刚才赵大春副省长向大家介绍了今年一季度的增速更快,达到45.1%。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向“群”集聚。我们正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9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新材料、安全应急装备、现代中医药等8个产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

  其次是向“链”连接。延伸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既壮大龙头企业这些“大树”,也注重引育上下游配套企业这些“小树”,最终把新兴产业这片“森林”做起来,打造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

  最后是向“新”而行。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比如,河北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有基础、有优势,2023年底,算力总规模超过2.1万P,依托算力优势,大力发展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此外,我们还将加快布局空天信息、绿色氢能等产业,让未来产业尽快“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谈到河北的产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产业偏重、一钢独大。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自2022年起,钢铁行业先行试水,启动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艺装备、环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推广了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等先进技术。现在河北的钢铁企业含“新”量明显提升。比如,河钢集团高端和中低端产品占比,十年前的比例是“三七开”,现在是“八二开”,成为全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制造商。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抓住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深化科技赋能,推动钢铁产业发展高端材料级产品,加快补链延链,推动化工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材产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谢谢!

 

  邢慧娜:

  最后一个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

  刚才王省长也介绍到,河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为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是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谢谢。

 

  王正谱: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们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也深知,河北生态环境是短板弱项。这几年,我们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这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我们统筹推进了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这几个组合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8.6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了57.6%,优良天数达到了245天,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两年都在80%以上。经过一天一天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地争取,现在河北雾霾天气越来越少,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二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我们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开展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保绩效创A,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风电光伏装机总量、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都居全国前列,发展的含绿量越来越高。特别是环保绩效创A,河北通过制定标准、技术帮扶、政策奖补等措施,引领企业深度减排、低碳转型,推动企业环保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

  三是持续抓好生态系统修复。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开展北方防沙带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实施燕山、太行山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矿山修复力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大家知道,河北有一个生态修复非常靓丽的名片——承德的塞罕坝,这个地方曾经是荒漠沙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塞罕坝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坚持绿水青山“金不换”,端牢生态资源“金饭碗”,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良好生态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谢谢!

  

  邢慧娜:

  感谢王省长和几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来源:国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