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25〕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实现常用中药材规范种植和稳定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二、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一)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编制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研究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完善分级保护制度。加强药用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和迁地保护。
(二)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珍稀中药资源的繁育、仿生、替代技术。编制资源受限类矿物药合理使用清单。
(三)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完善中药材生产相关统计,开展常用中药材种植养殖、流通等信息统计。加强中医药、农业农村、林草、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数据互通共享,强化信息分析、应用和预警。
三、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四)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研究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鼓励开展中药材育种攻关,完善中药材种业基地布局,结合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建设高质量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优质种子种苗。
(五)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持续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动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行订单生产、定制药园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中药材,依托符合条件的林场发展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健全中药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实现路径。推进用于药用作物的农药登记,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安全用药。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集成创新,鼓励研发推广适用于中药材生产的农机装备。鼓励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获得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六)加强中药材流通和储备体系建设。指导建设一批产地加工基地,推广建设产地仓,有效缩减产区向生产、流通企业以及大型终端用户供应的中间环节。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中药材流通秩序,开展“丰储欠补”稳定市场供应。支持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加大对线上线下销售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等违规违法行为。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提升中药材储备和供应保障能力,指导企业在大宗中药材产地建设一批储备库。
四、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七)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中药产业链强链补链,培育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民族药特色产业高地。专注创新和特色化发展,深耕细分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中药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培优扶强龙头企业。以“中药+”促进产业延链发展,丰富保健食品、食药物质等产品高质量供给。研究制定推动中药工业企业全产业链布局的政策。
(八)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围绕中药制造业领域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典型场景编制攻关清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
(九)培育名优中药品种。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依法依规对特殊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等进行二次开发。推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工作,强化上市后临床研究,推动精准用药和产品创新。
(十)打造知名中药品牌。推动中药老字号企业加强文化传承和品牌建设。实施中药商标品牌战略,培育中国知名中药商标品牌,鼓励各地打造优势区域品牌。加强商标品牌价值评估和知识产权融资,推动中药品牌价值提升。
五、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
(十一)强化临床价值评估。依托专业机构,遵循中医药规律和特点,利用循证医学等手段,开发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促进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构建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路径,健全临床应用指南规范,有序推动评价结果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协调联动。鼓励开展已上市中成药评价研究,提升临床价值证据等级。
(十二)加强中药配备使用。强化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集的临床指导作用。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的运用。优化中药集中采购、招标采购政策,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实施中成药全过程赋码监测,并探索应用于中药饮片管理,促进道地药材、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配备使用。支持特色优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依法调剂使用。鼓励建设基层共享中药房。
六、推进中药科技创新
(十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中药监管科学,加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中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中医药临床试验网络和资源库,完善临床资源信息化平台,推进跨区域临床资源协商调配。强化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研究探索企业主导的中药重大科研选题机制,提升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和产业化能力,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制造和关键装备研发应用。
(十四)加强中药创新研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中药的支持力度,深化中药作用机理和质量控制研究,推进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和生态栽培、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中药科学监管、临床价值提升等关键技术攻关。聚焦重大慢病、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特殊环境疾病等,推出一批临床疗效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中药创新药。加强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名医验方等的挖掘和转化。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申报。提升民族药开发利用水平。
七、强化中药质量监管
(十五)完善中药标准体系。持续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完善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种子种苗标准。修订完善《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优化中药药用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加强中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中医药行业标准统筹管理。完善中药国家标准动态数据库,加快中药数字化标准推广。
(十六)健全中药监管体系。加强中药产品生产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监管。持续优化审评审批流程,进一步加快中药新药上市。针对病证结合类中药,加快建设突出临床价值的技术审评标准体系。优化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加强中成药说明书管理。理顺中药品种保护审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中成药批准文号退出机制,指导改良一批,依法淘汰一批。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管理。
八、推动中药开放发展
(十七)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完善中医药国际合作机制,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开放创新发展。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推动中药产品国际注册和市场开拓。深化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草药典、中药监管国际规则制修订,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研发、检测、交易等产业平台建设,加大对香港特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的技术支持。
(十八)维护产业发展安全。综合运用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权、科技秘密定密、商业秘密、中药品种保护、传统知识保护等方式,完善中药领域保护体系。加强中药资源、核心技术工艺保护力度。结合中药行业管理,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九、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十九)加强统筹领导。强化中药管理和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健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提供便捷服务,推广产业发展典型经验,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加强对中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加强对中药企业的指导服务与合规提醒。
(二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培训、选拔力度,扩大岗位供给。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进中药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中药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博士点布局建设,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中药企业的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建设一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药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育造就一批中药领域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二十一)加强资金支持。统筹多渠道资金支持中药产业发展,加强相关产业政策集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中药产业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丰富信贷产品供给,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等重点环节保险保障力度。
国务院办公厅
2025年3月15日
《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意见》的起草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集聚优势逐步呈现,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促进了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意见》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推动形成传承创新并重、布局结构合理、装备制造先进、质量安全可靠、竞争能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二、《意见》的总体考虑和主要内容
《意见》对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从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构建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体系,系统谋划一批重要改革举措、重大制度机制、重点工作任务。
《意见》共三个部分21条。一是总体要求,阐述了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等内容。二是主要任务,围绕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加强中药材流通和储备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打造知名中药品牌、强化临床价值评估、加强中药配备使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药创新研发、完善中药标准体系、健全中药监管体系、促进更高水平开放、维护产业发展安全等方面分别作出部署,提出改革举措。三是保障措施,围绕加强统筹领导、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资金支持等作出部署。
三、在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意见》从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是在中药资源保护方面,编制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研究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强化中药资源保护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加强药用野生动植物物种就地和迁地保护,多措并举提高保护水平。
二是在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植物,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实现资源信息的动态掌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珍稀中药资源的繁育、仿生、替代技术,进一步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三是在中药资源统计数据方面,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中药材生产相关统计,加强部门间数据互通共享,推动数据分析、应用、预警,为产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四、在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及政策的推动,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已成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举措。
一是在中药材种业方面,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为中药材种子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开展中药材育种攻关,完善中药材种业基地布局,建设高质量良种繁育基地,提高优质种子种苗供应保障水平。
二是在中药材种植养殖方面,持续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中药材,依托符合条件的林场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安全用药,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三是在中药材流通和储备方面,指导建设一批产地加工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支持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规范中药材流通秩序,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提升中药材储备和供应保障能力,指导企业在大宗中药材产地建设一批储备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等方式建立完善中药材储备体系。
五、在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哪些主要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意见》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打造知名中药品牌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举措。
一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方面,持续更新中药产业链图谱,促进强链补链,既注重壮大“链主”和“链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民族药特色产业高地;又注重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其在细分领域的独特优势,共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在提升中药制造品质方面,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三是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方面,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强化对特色技术的挖掘和转化。支持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推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并开展上市后临床研究,更好满足临床需求。
四是在打造知名中药品牌方面,推动中药老字号企业加强文化传承和品牌建设,实施中药商标品牌战略,鼓励各地打造优势区域品牌,推动中药品牌价值提升,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在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和配备使用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近年来,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心脑血管、代谢、消化等多个疾病领域开展高质量循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更好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意见》从强化临床价值评估、加强中药配备使用等方面提出相关举措。
一是在临床价值评估方面,开发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促进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为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有力证据支持。突出中药临床价值,构建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路径,为临床价值评估提供支撑。
二是在中药配备使用方面,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的运用。优化中药集中采购、招标采购政策,实现优质优价。支持特色优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依法调剂使用,鼓励建设基层共享中药房,推进优质资源更好惠及广大患者。
七、如何推进中药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中医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意见》进一步统筹各方面力量,将科技创新贯穿产业全链条全环节,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一是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强化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在加强中药创新研发方面,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中药的支持力度,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结合中医优势病种,聚焦重大慢病、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特殊环境疾病等,推出一批临床疗效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中药创新药。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名医验方在中药创新中的“孵化器”作用,进一步加强挖掘和转化。
八、在强化中药质量监管方面有哪些重点措施?
中药质量直接关系临床疗效。近年来,聚焦提升中药质量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部门协同联动,多措并举推动中药质量持续向好。为进一步加强中药质量监管,《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
一是在完善中药标准体系方面,持续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完善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种子种苗标准,修订《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不断提升中药标准质量和水平。加强中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中医药行业标准统筹管理。强化数字化赋能,完善中药国家标准动态数据库,加快中药数字化标准推广。
二是在健全中药监管体系方面,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快中药新药上市。加强中药产品生产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监管,逐步完善中成药批准文号退出机制,指导改良一批,依法淘汰一批,进一步推动中成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提升。
九、在推动中药开放发展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近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活跃,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意见》就推动中药开放发展,一方面,完善中医药国际合作机制,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另一方面,完善中药领域保护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意见》有哪些保障措施?
为更好地调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整体推进合力,《意见》从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出发,在加强统筹领导、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资金支持等三个方面,提出推动政策落实的工作举措。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强化中药管理和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健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
二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加强资金支持。统筹多渠道资金支持中药产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等重点环节保险保障力度。
(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