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技术评价中心:
为做好2025年上海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我委制定了《2025年上海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2月26日
2025年上海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5年,上海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按照市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升人民群众基层卫生服务感受度。
一、强化优质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
1.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布局。各区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年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覆盖率达到90%以上。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要求,进一步提高郊区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打造一批高质量、整合型的村卫生室(服务站)。
2.强化社区基本病种应用。推动在全科诊疗基础上,有序开展外科、口腔、康复、精神卫生、中医等适宜专科服务。规范社区ICD代码使用,继续开展社区基本病种应用监测与评价,推动年内实现全市社区平均开展西医病种数量达到130种以上,强化社区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鉴别诊断能力。协同规范社区TCD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和数据监测,年内实现全市社区平均开展60种以上中医病种。
3.优化社区住院服务功能。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护理、康复、安宁疗护住院床位基础上,通过新增床位或结构调整等方式,增加一定比例治疗性床位,并将适量床位纳入上级医院下转范畴。鼓励社区与上级医院开展联合病房,提升社区住院服务能力和床位使用效率。
4.建设标准化社区门诊手术室。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制定社区门诊手术室建设标准,年内全市建设40家标准化社区门诊手术室。推广清创缝合、表浅脓肿切开引流、拔甲术等一批操作类适宜技术的社区应用,对适宜技术开展情况进行质控、评价与指导。
二、强化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网底功能
5.做好社区发热诊疗和传染病防控。继续开展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评价,持续做好发热诊疗监测,发挥社区发热哨点诊室网底“哨兵”作用。协同推进社区预防接种服务,巩固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共同推进实施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
6.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范实施。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促进老年人健康数据、体检数据在信息平台有效归集与应用。2025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5%。强化电子健康档案规范管理和应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与签约服务关系相对应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签管一致”,推动向居民开放以电子健康档案首页信息为基础的健康评估报告。
7.推进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继续推进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开展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运行监测与评价,优化社区口腔诊疗服务上下对接,指导社区统筹做好口腔诊疗、牙病防治、健康科普、健康管理等服务,探索居民口腔健康档案与社区健康管理工作相融合。
三、强化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功能
8.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精作细。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2024版)工作要求,巩固签约覆盖面,规范签约续约服务流程。扩大服务供给,组织二级及以上临床医师下沉社区开展签约服务。强化服务内涵,实施“678”健康服务,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结合签约、续约等工作,做好体检告知、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对70岁及以上老年人,推广以家庭为单元签约,建立家庭健康账户,形成健康共济;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做到签约基本全覆盖,结合家庭病床、医养结合、长护险等工作,落实上门健康随访。
9.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有感”行动。用好家庭医生健康知识库,做实对签约居民健康咨询服务,电话联系每年至少1次;对签约居民普遍按节气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提示,每年至少12次;对80岁及以上签约老年人每年开展上门健康随访至少1次,提供药学、护理等服务。拓展市、区两级“互联网+签约服务”平台,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场景应用,提高签约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与粘合性。推进家庭医生参与老年照护统一需求上门评估。
10.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继续发挥市-区-社区质控网络作用,围绕规范签约、有效服务、提升居民感受等内容,定期开展常态化质控和专项质控。结合签约服务质控,对3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巡查工作。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调整,优化绩效评价方案。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围绕拓展签约服务内涵,开展特色签约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绩效评价引导与激励作用。
11.持续推进社区分诊。落实签约居民预约转诊医疗服务规范,强化社区分诊能力建设。按照就近、可及和逐级原则,结合社区基本病种清单应用,将符合转诊指征的签约居民优先转诊至签约组合内医疗机构。规范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服务窗口,提供预约咨询、对接上级医疗机构转诊服务。做好转诊居民跟踪管理,因地制宜提供疾病随访、社区住院、康复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服务。
12.推进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面向社区居民实施并提供建档、筛查、诊疗和健康干预等全程、连续健康管理服务。以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载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底座建设,实现居民健康评估报告反馈机制。通过同伴教育、精准科普,结合健康积分制试点,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倡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四、强化重点人群的康复护理服务功能
13.开展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建设。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10家社区康复中心、40家社区护理中心。持续开展社区康复中心跟踪评价。推动发展心肺康复、盆底康复、儿童康复等特色康复服务。继续开展社区护理中心跟踪评价。全面推广社区PICC导管维护、伤口护理等适宜社区护理技术。推动“社区护理门诊标准”规范实施。强化社区护理能力,开展科普、腹透、居家护理等项目培训。协同推进社区中医馆服务内涵提升和中医阁建设,开展“为民办实事”社区中医药巡诊站点(村卫生室)和“民心工程”社区中医特色专病专科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协同推进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工作。
14.促进安宁疗护服务。推广二三级医疗机构安宁疗护和区级安宁疗护中心服务指引,试点探索社区安宁疗护疼痛管理。开展安宁疗护服务、中医适宜技术专项能力培训。继续做好安宁疗护服务监测评价,开展区级安宁疗护中心专项质控。建立长三角安宁疗护工作联盟,促进长三角安宁疗护服务协同发展。协同试点实施安宁疗护服务价格项目。
15.规范家庭病床服务。制定本市家庭病床服务工作规范。持续扩大家庭病床服务覆盖,推进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的养老机构。继续加强家庭病床服务与住院服务、居家安宁疗护、居家康复、居家护理等服务衔接。继续开展“互联网+家庭病床服务”试点,探索智能居家健康服务模式。
五、强化协同参与的支撑保障机制
16.促进人才“上修下沉”。结合基本病种清单应用、适宜技术开展和签约居民预约转诊等工作,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专科专病联盟等,年内继续推动1300名社区医生至上级医院进修、轮转,探索开展社区医生能力评价。同时引导上级医院医生下沉社区开展门诊、带教、查房等工作,促进社区薄弱科室建设。协同推进社区医生儿童健康能力提升培训和社区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
17.推动上级医院诊疗服务衔接。进一步强化上级医院为转诊签约居民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和“二次分诊”服务,提升签约居民就医感受度和获得感。探索实施签约居民下转工作试点,引导上级医院对符合条件的康复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联体对接的医疗机构。继续推进上下级医疗机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衔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用药需求。
18.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结合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医院建设、基层卫生发展指数评价等工作,统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持续提高指标信息化采集率,综合运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控、社会满意度调查等结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价体系。按照国家要求,持续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继续开展企事业内设医疗机构能力提升评价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协同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全生产、行风测评和综合巡查等工作。
19.推进数智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依托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数据市、区两级对接与共享机制,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归集。推动社区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控信息共享联动。鼓励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运用社区智能健康管理工具,实现工作提醒、辅助决策、家医助理,以及健康筛查、评估、随访和指导等功能。
20.做好基层卫生宣传工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约转诊、家庭病床等动漫及视频。协同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世界安宁疗护日”等主题活动,推选优秀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管理者,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力和社区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
(来源:上海市卫健委)